提升背街小巷品質 打造舒適人居環境 市政協委員圍繞提升城市顏值建言獻策
城市背街小巷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記憶,是城市的文脈和肌理所在,也是市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背街小巷的面貌不僅影響著城市的整體風貌,也體現著城市文明程度。對于今后我市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政協委員們進行調研,并提出了建議意見。
政協委員們認為,我市共有1100多條小街巷,近年來對全市背街小巷進行全面提升,有效提升了背街小巷環境衛生和面貌,極大改善了市民出行環境,但仍存在突出問題:大量街巷未納入規劃范疇,街巷同周邊建筑風格不協調;背街小巷道路兩側建筑眾多,地下管網復雜,街巷寬度不足,改造建設難度大;背街小巷市政設施智慧程度不高,未能有效借助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技術,實現雨污水管網信息化。
為此,市政協委員、市婦聯主席肖迎珺建議,要加快改造進度,減少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建設部門加強統籌協調、統一規劃、整體設計,將老舊小區改造與城市形象提升結合起來,使改造真正成為能夠提升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環境、體現文化特色的惠民工程。
民盟蘭州市委員會建議,一要明確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標準。將小街巷納入整體規劃中,同時編制各街巷社區風貌規劃,讓背街小巷改造有規可依、有據可循。建立改造標準,道路規范,如優化道路斷面,因地制宜完善慢行系統、無障礙系統,破損路面整修硬化等。附屬設施規范,如完善路燈照明、交通安全、提升裝燈率、亮燈率等。綠化規范,如充分挖掘公共空間資源,利用小轉角、小地塊、小退界,拆圍復綠、拆圍建綠等??臻g美化規范,如架空線路入地、對道路兩側建筑立面進行清理、粉刷,修補破損墻面等。文化傳承規范,充分繼承和發揚歷史淵源、文化底蘊、民族特色、商業氛圍等特點,讓背街小巷改造留住鄉愁,體現城市文化特色。二要建立背街小巷改造長效機制。逐個社區進行片區改造,結合老舊小區或棚戶區改造,整體解決老城區小街巷改造建設難問題。工作謀劃機制,精細全面調查,找準問題短板,建立背街小巷改造工作臺賬,按照輕重緩急,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方案設計機制,開展廣泛的宣傳發動機制、公眾參與機制,因地制宜制定“一街一策”改造方案。組織實施機制,水電氣暖通訊等專營管線同步設計實施,最大限度降低對周邊居民生活影響。監督管理機制,背街小巷改造不可預見因素較多,變更簽證較多,為控制項目投資,強化資金績效,應引入跟蹤審計全程審計。市場運作機制,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高效推進”的原則,建立以轄區為主、上下聯動的城市更新行動工作機制,重點推動片區項目與社會資本深度合作。探索總結可復制推廣經驗的城市更新市場化運作模式。三要落實背街小巷日常監督管理。結合“互聯網+”市政基礎設施計劃,繪制全市小街巷市政設施分布圖,結合分布圖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做到全區域覆蓋,不留死角、不留空檔,全方位對小街巷進行日常監督管理,強化巡查和執法聯動,維持嚴管態勢,切實解決一批影響市容環境的突出問題,攻克一批城市治理的難點頑癥,以背街小巷改造“小切口”推動城市市容市貌“大變化”,實現背街小巷干凈、整潔、有序、安全,提高城市吸引力、綜合承載力。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譙喜龍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