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機蘭州新聞網

      首頁| 蘭州| 新聞| 政務| 房產| 旅游| 汽車| 教育| 財經|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業| 企業| 蘭州日報| 蘭州晚報| 全媒體矩陣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金城評論>媒體評論> 正文

      ■主流聲音 十多年了“香精大米”為啥管不住

      2023-03-19 08:28:09 智能朗讀:

      外包裝上寫著“泰子王”二代泰國香米,實際上跟泰國米沒有關系。央視“3·15”晚會上,曝光了不法商家將本地大米偽造冒充成泰國香米的案例。隨后,各地市場監管、公安等聯合執法組第一時間趕至現場,對涉事企業進行查封,并依法傳喚了法人代表。

      執法部門的反應非常迅速,這當然是好事。不過小馬飛刀想告訴大家的是,“香精大米”并非首次被曝光。早在2010年,“3·15”節目就對一些企業違規使用大米香精、加工假香米做過深入調查報道。十多年過去了,是死灰復燃,還是一直存在,誰能給出答案?

      客觀地講,食品摻假摻雜隱蔽性強,在違法行為的查處方面存在難點。消費者在購買前甚至消費后都難以識別食品的真實質量、成份和安全水平。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性不斷加劇,為部分生產經營者的欺詐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而且我國農產品流通格局呈現“買全國、賣全國”的狀況,活雞、活豬、活魚等長途販運、現宰現吃,加大了質量安全風險;再加上市場上散裝農產品標簽不規范,銷售者進銷臺賬不規范、不齊全,導致即使發現問題產品,也很難追根溯源。

      怎么辦?只有多管齊下、夯實基礎、科學監管、長效監管,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食品從生產到消費,歷經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均有商業利益,都有可能出現問題。因此,對食品安全監管需要進行全覆蓋,貫穿整個產業鏈,將所有環節均納入監管范圍,采取全程溯源方式,對問題食品追根究底,查出問題所在,實現精準打擊。同時還要做好食品欺詐的基礎數據庫建設,為企業和政府監管提供指向和數據支撐,讓執法部門在食品監管工作中可以更加精準地實施差異化監管,靶向發力、直擊失信者的痛點,把有限的監管力量更多集中到風險等級較高及違法失信的主體上;不斷加強食品欺詐檢測技術的研究與突破,為預防食品欺詐提供技術支撐。

      當然,提高市場監管部門對食品欺詐的檢查頻率、監管范圍和處罰力度還是最關鍵的。目前國內外均有研究認為,監管頻率的提高能夠有效改善食品欺詐現狀。研究發現,政府監檢查頻率越高,欺詐行為越少;相反,政府部門失職或者檢查頻率越低時,零售商的欺詐現象就愈演愈烈。

      食品產業是道德產業,不僅需要有良心,而且需要有態度。食品安全也是個系統工程,既需要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自治,更需要社會共治。食品安全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只有用好法治和德治這兩大武器,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反食品欺詐法治與道德建設,結合政府、行業以及社會公眾三方的努力,通過完善道德評價體系、企業的信用體系等執法體系與實踐來引導和激勵食品生產者誠信經營,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吃得營養、吃得健康。

      小馬飛刀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關閉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出水